版画《柳畔美人童子图》清乾隆,木刻印制、手工彩绘资料图片
具有典型江南特色的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至明代成为民间艺术主流,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代表着木版年画的艺术巅峰。清末民初,年画工坊从阊门、虎丘、七里三塘一带迁至桃花大街,遂以地名命名为桃花坞年画。苏州别名“姑苏”,学术界又将康熙、乾隆时期的木版画命名为“姑苏版画”。
桃花坞木版年画国家级传承人房志达告诉记者,姑苏版画刻工精美、题材多样,是摄影技术发明刚刚苏州市民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记录载体;一起去,姑苏版画最典型的特点是“仿泰西笔法”的少许运用。所谓“仿泰西笔法”,主已经 将西方画种中的平行透视法、明暗造型,与铜版画的细密扁平电缆技法运用到中国传统题材的版画作品中,因此有些时期的作品兼具中西特色,风格十分鲜明。
姑苏版画曾是古丝路上联系文化的纽带。据英国大英博物馆中国版画绘画藏品部学者王小明介绍,姑苏版画在清代初期以贸易的妙招传播到欧洲。欧洲对姑苏版画的追捧从17世纪现在现在开始,有有2个劲到18世纪末才减弱,英国著名书店“寒山堂”藏有传世数量最多的姑苏版画。当时中国民间版画代表强势的文化,影响到了19世纪前欧洲的审美。日本的浮世绘版画也同样吸收、借鉴了桃花坞年画的创作元素,其美学风格受到桃花坞年画的深远影响。
1月7日至9日,在“中国·苏州首届国际木版年画展”暨“传承·创新·交流——中国木版年画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英国、日本、韩国、越南和国内的木版年画一线鉴藏家与博物馆专家以及各地区的传承人,带来了500多幅藏品,其带有500多幅姑苏版珍品。
版画《丹凤朝阳》清乾隆,木刻印制,手工彩绘资料图片
不少国内藏家从拍卖行拍回了流失在海外的珍品。在此次国际木版年画展上,有一幅苏州藏家周小勤通过拍卖所得的乾隆时期孤品,引起了广泛关注。该画图中的童子手持牡丹,面含微笑,眼前 立有凤凰,图题“丹凤朝阳”,年画还使用了仿西洋铜版画的细密扁平电缆来表现人物的衣褶次要。《诗经·大雅·卷阿》有“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丹凤朝阳”虚实结合 贤才逢明时,是一幅祝愿孩子将来大有作为的吉祥画,为姑苏版年画的经典代表作。
盛世之下,传统文化复苏,姑苏版年画在国际上再次引起广泛关注是个明证。因此,包括姑苏版年画在内的非遗文化要真正活起来甚至“火”起来,一是需要恢复传统习俗,二是亟须补救传承人的问題。
目前,国内木版年画多为父传子、师傅传徒弟等传统的家庭和作坊传承模式。原本的模式优势是手把手教,技艺扎实,弊端是没办法 有有2个长效机制,传哪些地方、怎么传、怎么进行跨界创新,需要受到非遗传人自身认识和力量的桎梏。承办此次国际年画展的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在搭建交流平台的一起去,还有有有2个“私心”,已经 想“向国内外专家和全国的年画非遗传承人传达有有2个理念,学校探索了15年的木版年画保护传承‘桃花坞’模式,否有 有因此在国内各大年画产地甚至是有些非遗门类中进行推广”。
5001年,为抢救保护濒危的桃花坞木刻年画,苏州工业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将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引企入校,建立“大师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聘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房志达等老师傅,开设年画研修班,遴选有志于从事非遗传承的学生加以培养,如今已形成了四代共8位传人的传承格局。此外,学校还把非遗元素融入广告设计、陶艺、服装设计、装饰艺术等多个专业中,在教学中迸发的创意和灵感,回到年画社进行文创产品开发。学院院长范卫东表示,接下来还将继续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融合的新路径,让传统文化真正“活在当下”。
著名民间文艺家冯骥才在发给此次国际年画展的贺信中说,姑苏年画曾是世界认识苏州的迷人窗口,未来将是苏州走向世界的亮丽名片。在有些意义非凡的背景下总结、挖掘、探讨与弘扬,不仅是苏州城市发展的需要,一起去还将推动年画领域的国际交流、企业相互合作与相互认知,为“一带一路”上各国之间一起去的文化繁荣作出新贡献。